改革政策接連落地,利好消息紛至沓來。這一組數據凸顯了民營經濟在江蘇經濟大局中舉足輕重的地位: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戶數居全國第二位;2013年民營企業出口額首超千億美元,占全省出口總額約三分之一;全省規模以上醫葯、高端裝備等先進製造業由民營企業創造的產值逾六成,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中由民營企業實現的營業收入占51.9%……
  不管盤點總量貢獻,還是觀察發展態勢,江蘇民營經濟正在加快打造“升級版”。
  穩增長調結構,民企持續發力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歷了三次轉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轉工”,發展外向型經濟“內轉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江蘇製造”轉向“江蘇創造”。
  這個轉型歷程,也是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貢獻度越來越高,發展態勢越來越好。2013年江蘇民營經濟增加值達到3.2萬億元,同比增長10.1%,高出GDP增速0.5個百分點,占GDP比重提高至54.1%。當年民營工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長貢獻率達64.9%,居各經濟類型首位。
  從“電器”更名“雲商”,蘇寧探索出“店商+電商+零售服務商”的新模式,坐穩中國商業航母“第一梯隊”;紅豆集團從傳統紡織服裝領域進軍電子商務,創辦的中國紡織材料交易中心上線僅兩年,交易額就突破百億元;常熟蘇南特裝集團瞄準行業所需,歷經三次轉型,從一家生產普碳鋼和硅鋼產品的企業躋身中國大型高端裝備製造企業前列。
  最新統計顯示,我省民間投資占到全社會投資的68.1%,其中,商務服務業、科研和技術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占比超過50%。剛公佈的全國首批80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建設運營的項目中,江蘇4個港口和天然氣項目主動開門迎客,今後鐵路、通信等領域也將“破冰”,提高民資參與度和貢獻度。
  查閱全國工商聯歷年評選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江蘇入圍企業數均居第二,擁有兩成席位。2013年榜單上,蘇寧、沙鋼、雨潤、恆力分別居第1位、4位、8位和11位,均躋身“千億級俱樂部”。而在省內,2013年我省75家民營企業營業收入超100億元,比2010年增加23家。
  當前,民營經濟已是江蘇財稅的重要來源,2013年上繳稅金是2010年的1.7倍,占全省直接稅收總額的57%。
  下轉A6版
  上接A1版前不久,省工商聯、省總商會發佈“厚德、崇文、實業、創新”為新時期蘇商精神,成為江蘇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最好的註解。
  促就業惠民生,民企勇挑大梁
  就業是百姓致富之本。曾幾何時,“收入低”是貼在民營企業身上的一張標簽,而在民營經濟持續轉型發展的今天,“不怕沒有高工資,就怕自己沒本事”已成求職民營企業者的心態。
  前不久,蘇寧雲商招聘管理培訓生,開出的待遇讓很多公務員也為之心動:本科生月薪8000元左右,研究生更高,優秀人才由董事長親自培養。而在盛虹集團,總部研究院剛引進一位帶著科研成果的東華大學博士後。“在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之間選擇時,這位博士後為民營企業的創業幹事環境吸引。”盛虹集團黨委副書記高蘇健說。
  聚財先要聚才。海瀾集團董事長周建平常說,企業轉型是外轉造型、內轉“基因”,只有儲備人力資源、優化人才結構,才能實現企業“基因”轉型、獲得持久創新活力。十餘年來,海瀾集團在人才培養及硬件設施方面的投入已超過20億元。
  到2013年末,江蘇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達到2543萬,占全部從業人員的53.4%,挑起百姓就業的“半壁江山”。而在全省新增就業崗位中,80%由民營企業貢獻。
  縱觀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大環境不斷改善,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創業熱情,返鄉農民、大學生、科技人員、海歸等自主創業越來越多。統計表明,全省每7個返鄉農民就有一個自主創業。
  越來越多的人當上了老闆、走上了創業路,為城鄉居民增加工資性收入、提高財產性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撐。省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去年,我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經營凈收入占比已達11%,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中有46%來自經營非農產業的收入。
  降門檻寬準入,民企嘗到甜頭
  3月10日,無錫在全省率先放寬企業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有限度放開住宅作為住所或經營場所。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營經濟享受到的“改革大餐”遠不止這些。2013年,我省先後兩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及行政事業性收費154項,其中涉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事項約占2/3。為了持續有效地抓好簡政放權工作,我省還出台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意見,通過“減、轉、放、免”等措施,從根本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我省已經明確,本屆政府任期內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項目減少1/3以上,保留的一般性審批項目辦結時限總體縮短一半以上,行政審批收費顯著減少。
  簡政放權激發了民間創業熱情,而一系列破除“玻璃門”、“彈簧門”的政策落地則掃清了發展的障礙。一周前,由3家中國民營企業、1家俄方企業合作的跨國能源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核准批覆,明年5月正式開工。值得註意的是,項目牽頭者是江蘇夢蘭集團,此舉開啟了中國民營企業涉足跨國能源項目的先河。
  除了改革,我省還在不斷培育創新創業的好“土壤”。“能交給市場的都放手,政府做好規劃、引導和監督就可以。”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徐吉明介紹,近年來江蘇致力於完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幫助不同發展階段的民營企業快速成長。
  最近,吳江市東亮紡織公司接手一批新訂單,客戶對面料技術要求很高。這要在過去,公司負責人早就犯愁了,怕自己的技術達不到客戶標準。如今,“有困難找科技中心”,東亮紡織早已沒了煩惱。這裡的“科技中心”全名叫“吳江紡織科技中心紡織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是一家集面料試樣、數碼印花、紡織品檢測、技能培訓、新技術推廣和技術咨詢於一體的第三方服務機構。中心每年服務4000多家企業,政府除提供房租補貼外,全靠中心自我發展。
  目前,全省已建立349家省級公共服務平臺、90家省級公共技術示範平臺。這些平臺大多建在產業集聚區,創辦初期政府可以適當資助,平臺通過提供社會化服務實現盈利發展,廣大中小民營企業則省去購買檢測、研發設備及配備人員的成本投入,一舉多得。
  本報記者 杭春燕 黃 偉  (原標題:江蘇民營經濟打造“升級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21hfgkx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